我省地处黄河中游,是国家生态安全格局黄土高原-川滇生态修复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由老牛湾入晋,流经我省忻州等4市19县,流域涵盖11市86县,流域面积9.7万平方公里,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62%。
保护黄河,修复生态,促进发展。多年来,我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论为遵循,全流域布局,按山系治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重治理 筑牢拱卫黄河流域生态屏障
6月,永和县沿黄旅游公路支线大寨岭-社里接近大寨岭方向的石质地段,欣怡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直平正带领工人沿公路排水沟用石片垒筑石墙。“这种在石质山路两侧垒石墙客土回填的方式,虽说工序复杂了些,难度也大了点,但树成活率高。”马直平说。
作为沿黄和吕梁山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县,永和县创造性地运用垒石坑客土回填等技术,先后在永和关、乾坤湾等重要区域实施石质山地荒山绿化工程10200亩。“十三五”期间,当地实施沟梁峁岔滩齐头并进修复治理黄河流域,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后,我们不仅在工程布局上优先向黄河、沿黄旅游公路等倾斜,还将加大退化林分修复、低质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经营力度,高效实施全流域治理。”县林业局党支部书记王爱民表示。
流域是典型的山水林田湖草有机生命体,需坚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原则,统筹规划和实施。近年来,我省扎实开展黄河流域林草生态建设,着力推进区域生态保护治理,瞄准减少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创新推进购买式造林等“十大机制”,全面加快国土绿化步伐,有效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脆弱面貌,已初步建成以沿黄地区经济林及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吕梁山中南部水土保持林、汾河上游水源涵养林、北部风沙区防风固沙林为骨架的区域防护林体系。
记者了解,从2016年到今年5月,全省累计完成2182.76万亩,其中黄河流域完成2158万亩,在生态最为脆弱、迫切需要绿化的地方逐步构建起一道道绿色屏障。同时,我省向黄河的年输沙量也由上世纪末的1.2亿吨减少到目前的1700万吨,黄土高原蓄水保土能力显著增强。
黄河入晋第一县是偏关。经过治理,该县早已蜕变得地肥水美,绿化率由之前的20.7%增加到现在的62.4%,涵养水源可达24.2万吨。
“以前只懂得在山上刨食,可山越刨越荒,人也越来越穷。现在大家在山上种树,不仅地好了,腰包也越来越鼓了。咱也有心思看景了。”如今,临县碛口镇高家塔村高金有夫妇每天心里都是美美的。
临县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县之一。借助造林合作社的动能,采取退耕还林等手段,成为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的主战场。高金有夫妇在合作社的劳务收入每年都有2万多元。如今,我省黄河流域45个贫困县已陆续脱贫。
不仅在生态扶贫上,退耕还林还是我省修复生态的重要措施。上一轮,我省694万亩退耕还林草生态效益显著,年涵养水源4.65亿m3,固土873.7万吨,减少风蚀地表土324.36万吨,对有效治理荒山荒沟、遏制水土流失、减少风沙危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善保护 坚决守住国土生态安全红线
河曲,流淌了千年的黄河水,自此向南蜿蜒而去。夏季的河曲,绿树成荫的沿黄公路早已成为一条生态走廊。这都是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河曲县不断进行治山治水、推进生态保护的成绩。
从护林员到林长,从国有林管理局到各市县,保护始终是我省坚守生态安全红线的重要手段。我省通过在黄河支流源头设立保护区,严格压减地下水开采,推动全省黄河流域的水生态整体好转,汾河流域地下水位普遍回升,河流水量得到有效改善。同时,我省通过《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将5600万亩永久性生态公益林纳入立法保护,其中黄河流域5483.12万亩,并从2019年起全面实施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在保护湿地方面,我省将黄河流域46%的湿地纳入保护范围,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恢复,生态功能逐步趋于完善。
每年2月底3月初,平陆黄河湿地中越冬的大天鹅便会练习起飞、降落、飞翔,准备长途迁徙。半空中,成群的白天鹅为水天一色添画了灵动。“冬天,我每天的工作就是照料这些‘客人’,河面结冰时我就给它们投食,玉米、白菜它们都爱吃。”平陆黄河湿地巡护员何建喜如数家珍。
平陆县森林覆盖率达36.95%,属于我省森林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辖区内除了人工油松林、天然生态林、干果经济林,还有10万亩的运城市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平陆段)。做好湿地保护成为该县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头戏。“我们采取县、乡、村三级联动保护机制,聘任专职巡护员在车村等大天鹅聚集地建立多个巡护点,全天候监测巡护。”县林业局局长贾全辉说。
平陆县只是我省实施湿地保护的一个缩影。2018年我省实施《山西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建立湿地分级体系,全面保护湿地。今后,我省还将在湿地保护方面发力,实施好湿地保护与恢复、退耕还湿、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工程,力争到2025年,黄河流域湿地面积不低于162.9万亩,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严格湿地用途监管,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增强湿地生态功能,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全面提升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平。
谋发展 把流域生态资源转换为生态资产
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我省多渠道创造生态产品,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47.2%!亮眼的森林覆盖率不仅让吉县成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造林绿化模范县,也为其发展生态产业提供基底。
位于吉县的壶口瀑布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人参观。为提升壶口景区的生态内涵,增加生态资产,开发生态旅游,吉县在实施绿化工程的同时,开发蔡家川森林公园、打造公路通道绿廊,全面整合各类生态资源,提升县域生态旅游品位,促进全县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这是黄河鲤鱼,你点的菜齐了。”在河津市龙门景区,清涧街道龙门村的原耀红夫妻在自家小吃店内忙碌着。“以前人们来咱龙门,在河边逛逛就回去了,都说除了河也没啥景色。我这小店每年几乎就赚个房租钱。你看现在,周边环境越来越好,游人多不说,有的还会在客栈住下来。”通过植树造林、苗木培育、管护监督,龙门村周边的生态资源越积越多,于是该村借力湿地公园、绿色走廊等生态资源发展景区经济,增加村民的收入。如今,龙门的回头客越来越多。原耀红的小吃店也有了月均上万元的收入。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我省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挥,从实际出发,保护生态。同时,通过高质量发展林草产业,促进农民在增绿中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省干果特色经济林总面积达1950万亩,其中黄河流域干果特色经济林总面积1860万亩。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