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远眺之下,右玉县城绿树环绕,宛若一颗镶嵌在我省北部的翠绿宝石。 本报记者阮洋摄
70年持续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从0.3%到56%,不毛之地变“塞上绿洲”。
一任接着一任改变生态环境,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一举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今年右玉县“两会”传来好消息:全县域宜林荒山基本绿化的目标已经实现。绿化、彩化、财化,进一步扩大生态兴县效应成为新目标。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扬‘右玉精神’,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的殷殷嘱托,进一步激发了右玉人民的斗志,他们决心循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金光大道,在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人民富裕幸福的新征程上接续奋斗。
从种树求生到生态兴县
绿色是右玉的本色,生态是右玉的灵魂,富裕是右玉的梦想。
解放初期,右玉仅有不到8000亩残次林,风沙肆虐,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面临举县搬迁的危机。
为了生存,1950年春,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带着全县干部来到苍头河边,率先完成了每人种下10棵树的任务。从此,右玉21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一任接着一任迎着困难上,以䦆头加窝头、义务加觉悟,三战黄沙洼、堵住老虎坪,在沙梁上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使近2000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奇迹般变成了绿色海洋。
守住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改革开放后,右玉县委同样咬定青山不放松。整治“四荒地”,关掉耗费木料的压板厂,退耕还林还草还牧,不断提升生态建设水平,进一步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
苍头河——右玉人民的母亲河。经过持续保护和治理,苍头河的水质常年保持在三类以上,右玉也成为北方地区少有的全境地表水均为三类水质以上的县域。围绕苍头河流域保护,右玉积极推进水源涵养工程,全面推进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
1.4亿棵树先后栽下,全县99%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30多个树种、50多种野生动物出现在塞上绿洲,一年四季美景不断。当年外国专家建议搬迁的“沙患重灾区”变成了“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
右玉人豪情万丈的绿化史诗,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赞赏。
右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从植树造林到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美丽”资本。全力发展全域旅游,全面推进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坚定不移推进绿色转型成为新时代右玉的必由之路。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五一小长假到现在,我们接待各地散客5000多人次,但带动全村百姓增收20多万元。”右玉县马营河村党支部书记朱义说。
四周绿树环绕、标准速度赛道上骏马奔腾。从2017年开始,玉龙马园每年6月至9月都会举行国际赛马公开赛,每个周末都会吸引数千名国内外游客。右玉朝着打造中国赛马界知名的繁育中心、训练中心、交易中心和赛事中心迈出了坚实步伐。
在右玉,来自各地的游客,放下行囊,用心体会着塞上风情、享受着绿色空间,也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为更好地促进右玉生态旅游业发展,2017年,右玉成立全省首家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着力构建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核心的绿色产业体系。
谈起右玉的绿色之路,朔州市委书记陈振亮说:“大力弘扬‘右玉精神’,就是要让‘绿水青山’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资源。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推进右玉县高质量发展,力争让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全力打造‘两山’理论示范区。”
2019年,右玉全县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388.3万人次,实现收入35.6亿元,同比增长33.8%、31.9%,连续3年实现旅游收入年均30%以上增长。生态兴县是右玉坚守的理念,也正逐步成为现实。
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善无,秦代时右玉县名。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奋斗,正让这里变得“善有”。
生态改善,资本青睐。中西部最大的中药饮片项目、全省第一家国家旅游标准化自驾车营地、文旅综合体项目城市会客厅……今年又有总投资54.13亿元的30个转型项目落地右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正在上演。
一场小雨过后,正是小香葱的收割良机。右玉县威远镇刘家窑村的1000亩小香葱地里,三四十名农民正在埋头挥镰。
右玉图远实业有限公司在当地打造了3500亩小香葱种植基地,深加工后的冻干小香葱全部出口国外。
“把小香葱做成大产业,品牌化、规模化经营是必由之路。”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公司董事长刘军对记者说。该公司采取“企业+农户+基地+品牌”的生产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以小香葱为主的绿色无公害蔬菜原料基地。农户每亩每年纯收益有五六千元,带动农户3000人左右增收致富,其中1/3是贫困户。
“我种了23亩小香葱,一年能收入十五六万元,这收入比外出打工划算多了!”说起小香葱带来的好处,刘家窑村村民杨生平竖起大拇指。
白头里乡,数千亩苜蓿连片,犹如一张绿色巨毯。右玉县农丰农业发展公司总经理郝凡介绍,公司目前流转了1.5万亩土地种植苜蓿和燕麦草,不仅与蒙牛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还让1300余农户靠土地流转获得稳定收入。
就在几年前,白头里乡野场村村民张生财因为失去劳动能力,成为贫困户。他将家里30多亩土地流转给农丰公司,光土地流转费每年就有1万多元。
有着42年党龄的李云生已经在“荒山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马头山植树16年。他花光几十万元积蓄,使1.4万亩荒山变成生机盎然的青山。
如今的马头山已是“林草遍地有,野兔到处跑”。逐步改善的生态环境,点燃了发展生态养殖的希望。老李仅养牛一项,年收入十几万元。
右玉绿色产业初具规模,全县已形成拥有75万只羊、40万亩小杂粮、4.2万亩多样化种植和20多家绿色农业龙头企业的绿色产业体系。“右玉燕麦米”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右玉羊肉成为山西省首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畜产品。不仅如此,作为全省清洁能源的发展良好地区,右玉全县清洁能源总装机量已突破130万千瓦。
良好生态为右玉在一个战场打赢了“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场战役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8月8日,右玉县成为山西首批摘帽的国定贫困县;2019年,全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3万元,增长13.1%,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绿色的右玉变得愈发多彩多姿。
久久为功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走进右玉干部学院内的右玉精神展览馆,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右玉精神的批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
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展出内容再次进行了更新。一件件实物讲述着右玉人民70多年来治沙造林奋斗历程;一张张图片记录着右玉精神的孕育和传承。
一把磨秃的铁锹传了三代,种树是很多右玉人的家风。
50多年前,右玉精神展览馆讲解员李洁的姥姥刚刚10岁,当时就扛着铁锹走进风沙肆虐的黄沙洼,“再不种树,连人也埋了。”……
20多年前,李洁的妈妈接过她姥姥手中的铁锹,走向那片播绿场……
李洁10岁生日那天,又接过姥姥和妈妈传下来的铁锹,种下人生第一棵树……
“我的使命就是把右玉故事讲好,把生态文明理念说到听众的心里。”李洁想让更多人明白“为什么要种树”,而且,她也想让更多的人都与这片绿色有着紧密的联系。
对右玉广大党员干部,种树是初心使命。
1949年,右玉县委书记张荣怀走过全县300多个村庄遍访民声,“人要生存,树要扎根。”
张震海,今年4月履新右玉县委书记,把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右玉精神”的重要批示指示,作为赴任后第一课。“右玉绿起来了,更要富起来,我们必须扛起时代使命。”
70多年来,成百上千党员干部挥锹的壮观场景年年都有;庭院里地埂上,自觉栽杨插柳成了民风民俗。右玉干部群众种出黄土高原上的生态奇迹,种下薪火相传的不朽精神。
精神旗帜猎猎迎风,时代车轮滚滚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对右玉精神作出重要指示,为全体党员干部学习和弘扬右玉精神提供了光辉指引。
步入新时代,右玉广大干部群众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
登顶南山,右玉的山梁沟壑尽在眼前,色彩各异、品种不同的林木,标出造林绿化的年轮;远处依稀可见的移民新村,林立的塔吊和穿梭的机车,召唤着金山银山新右玉。
右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砥砺前行,右玉精神在三晋大地上薪火传承。
2017年挂牌的右玉干部学院,右玉精神宣讲和绿色发展体验等一直是学院的精品课程。这里正努力建成全国学习、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干部实践教育主阵地。学院已先后举办培训班1019期,培训各级各类党员干部61780人。其中包括40多个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全国20多个省区市的党员干部。
发扬右玉精神,不辱使命,接续奋斗。全省广大党员干部重温“习近平总书记三篇光辉文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山西正扎扎实实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绿色生活。
草木葳蕤,绿染三晋。全省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城市绿化,森林覆盖率逐年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的生态接力已经起跑,绿化和彩化、财化有机结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明天的表里山河定是地更绿、天更蓝、水更清。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