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糜黍、甜糯玉米、莜麦、马铃薯、黑豆……在“中国杂粮之都”忻州,丰富多彩的杂粮产品不仅是最具优势的特色产业,更是该市战略性产业转型和农业产业升级的主方向。
推进杂粮精工细作,瞄准产业发展未来,建设现代园区载体,推动优势品牌引领,发挥现代科技支撑,忻州市多措并举多方协作,奏响了杂粮产业发展“交响曲”。
用市场优势领奏“第一乐章”
忻州的杂粮种类丰富:西部河曲、保德、偏关、神池、五寨等县主产杂交谷子;东部忻府区主打红薯产区;代县、繁峙、河曲、保德、偏关县共同构建了糜黍主产区;宁武、静乐、神池、繁峙则主产莜麦和藜麦;豆类则以岢岚为中心,辐射至神池、五寨等县的红芸豆,以及以神池、五寨为主,辐射河曲、保德、偏关等县的黄豆黑豆;传统杂粮马铃薯,则分布在管涔山周边县区。
600余种小杂粮各具特色,总种植面积近370万亩,占全省农作物面积的1/4,年均总产量占全省产量的1/3。
世界杂粮看中国,中国杂粮看山西,山西杂粮看忻州。产量和种植面积的双优势,毫无疑问赋予了忻州小杂粮在整个忻州农业产业发展“交响曲”中,领奏“第一乐章”的优先权。忻州围绕这一优势,着力构建加工体系,扶持龙头企业,鼓励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小杂粮经营模式转向产业化联合体。数字显示,截至2020年底,忻州市培育杂粮食品精深加工企业82家、杂粮出口企业15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创建省级杂粮产业化联合体5个。
让战略规划唱响“第二乐章”
忻州市小杂粮产业发展壮大,离不开高屋建瓴的战略规划和对标发展的产业布局。
近年来,忻州市一方面瞄准小杂粮的国际市场需求,建设了集杂粮产品会展、交易、检测、仓储、加工、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山西(忻州)杂粮出口平台;另一方面坚持做大做强国内市场,建设区域杂粮价格形成中心、产业信息中心、物流集散中心等功能体,将本地杂粮市场建设成为能够“买华北、卖全国”的国家级杂粮市场;由“忻州粮忻谷都杂粮交易有限公司”演奏的“华彩”部分,则力求在市场化大背景下推动忻州杂粮参与全球化贸易,铺就世界“杂粮走廊”。
渲染“第二乐章”丰富背景的,是强大的杂粮产品集中生产加工能力。在忻府区“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杂粮产品不仅能够实现科技研发、产品集散、市场交易,还能完成人才培训、品牌培育、旅游康养等。园区的上游,则有忻州“一县一业一园区”战略下各县(区)打造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和有机旱作示范区。产品在县(区)完成包装加工,送至产业融合园区集中推广销售,以一个中心带动多个点协同发展,构建起了杂粮产业共建共享共发展的新格局。
以聚集优势打造“第三乐章”
充分做大做强杂粮市场,忻州市为产业“交响曲”谱写了“政策+品牌+市场”的“第三乐章”。
“忻州杂粮”“忻味道”这两个市域公用品牌,和“五台斋选”“静乐生活”“滹源味道”等10个县域公用品牌,一起装进了忻州小杂粮的“名片盒”。杂粮本身具有的产品特色,使得这些“名片”很难不被人记住。为了提高“名片”含金量,忻州市组织259家杂粮企业(合作社)认证杂粮“三品”产品568个,总量居全省第一位。
确保杂粮产业发展有据可依,忻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打造中国杂粮之都的实施意见》《关于杂粮产业振兴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安排引导性、奖补性资金,专门扶持杂粮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与薄弱环节;成立了忻州“山西省杂粮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打造综合集成技术示范样板,实施杂粮食品多样化研发工程等,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忻州市还积极扩大杂粮交易网络,一方面以“互联网+”的模式,打造“中国小杂粮商城”电商平台;另一方面牢牢握住线下大宗市场不放松,强化县、乡、村杂粮流通市场配套建设,构建立体化杂粮交易流通体系。
从种植到流通,从市场到平台,从农户到买家,产业链条各环节协同“演奏”,忻州杂粮产业“交响曲”表现出了其独特的规模、丰富的音质、绚丽的色彩。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