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珍(中)和乡亲们在苗圃拔草。
时已至秋,代县峪口镇段家湾村的树苗生意依旧不断,近处的有忻州、朔州的买家,远处的有河北、内蒙古的买家。这不,杨所文家一小块地的树苗刚卖了1万多元。他乐呵呵地说:“到现在,差不多入账10万元了。”
峪口镇因峪河而得名。峪河滔滔河水,在谷底打着浪花左冲右刷,留下一道道河湾。峪口深处,就是段家湾村。
探路——我是党支部书记我带头
沿着县际公路驰行,两岸高山绵延,满目苍翠。今年雨量充沛,峪河河床上兀立着冲刷下来的形态各异的河石。
这些河石,在住在大山里的人们眼里,都是自然馈赠的礼物。段家湾人把这些河石搬上来,有的铺路,有的用作盖房的地基,有的甚至连房墙也全部是石头砌成,望去如鱼鳞般,古拙感扑面。
山高石头多,土地对段家湾人来说,金贵得很。全村土地只有148亩,几乎都是河湾里洪水冲积下的薄地。开春种地,家家都是按几分地几分地的计划播种谷子、玉米、土豆。穷,成了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宿命。
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集体无收入,段家湾村是代县有名的“三无”村。当刘桂珍的老父亲由于身体原因要卸下村党支部书记职务的时候,组织上推荐了刘桂珍,村里的党员们也鼓励刘桂珍接过来。
大家都认可刘桂珍,就是看对了她身上有股子劲。
段家湾村子不大,不到百口人,看病买药要走几十里山路,身边需要个医生。众人一动员,当年高中刚毕业的刘桂珍接受了村医培训学习。学成后,她回到村里,会打针能号脉,随叫随到,乡亲们直夸好。
还有,山里条件苦,平川的老师们不愿意来。看着娃娃们开学了,没个老师教,这时候,又是刘桂珍答应来代课。娃娃们基础差,她课上细声慢语教,晚上熬夜备课批作业。
这些大伙儿平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村党支部书记要换人了,别看刘桂珍身高不到一米六,体重只有80斤,还得是她来做全村的“当家人”。后来,村委换届,刘桂珍把村委会主任的担子也挑了起来。
挑上担子,就得走正路子。
2009年,刘桂珍看准了油松育苗这个项目,但3000多元钱的投资,让村里的人纷纷撤后了。“我是党支部书记,我带头搞。”刘桂珍对丈夫杨宏生说。
两年后见了分晓。刘桂珍家河滩上的三分薄地育出的油松苗,卖出了7.5万元的“天价”。村里一下炸开了锅,都说,“这是天上掉下来个金饭碗,明年咱也跟着干”。
引路——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落
啥是先锋,就是事事冲在前;啥是模范,就是给群众打底样。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刘桂珍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56岁的刘眉龙有严重的类风湿病,腿疼得下不了地,里里外外全靠老婆一个人忙。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家比谁也更渴望有个来钱的路子。但是,油松育苗下种的时候,得人手多才行。发芽的油松籽,撒下去,就得赶紧用沙土覆盖,压实、洒水,不然,太阳晒过来,会晒死油松籽。更不用说,还得起垄划畦,地里没有七八个人,育不成苗。
看着别人家热火朝天在地里忙育苗,刘眉龙和老婆两人,你看我我看你,坐在炕头上叹气发愁。刘桂珍上门来一问,刘眉龙说出心里话,他不仅想跟着育树苗,而且想一育就育一亩。刘桂珍笑着说:“行,甭愁。”刘桂珍和村里人说,都是乡里乡亲,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互帮互助,咱全村就都能育成树苗。
记者来到刘眉龙家。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台阶前一溜步步高开得姹紫嫣红。刘眉龙高兴地说:“咱靠育苗早脱贫了,今年到现在,树苗卖了有3.5万元了。”
现在的段家湾,还是那百十亩薄田。家家户户都育上了树苗,人均年收入稳稳上了万元。回头看走过的路,并不一帆风顺。
刘桂珍前面闯出路,先是露天育苗,后来是营养袋育苗,都积累下了经验,大家跟着育,技术上没问题。就是两年一茬油松苗,市场行情波动,价格跳水,考验着段家湾,能不能守住育树苗这个宝。2011年,看到刘桂珍育苗成功后,全村跟着育起苗来。到了2013年,两年生的油松苗6毛钱一株,四年生的营养袋里的油松苗4.5元一株。当年卖树苗,家家少的收入三五万元,多的收入十来八万元,最高的竟然卖了30多万元。但转眼过了一年,市场突变,树苗价格掉头直下,4.5元的大苗竟然降到了8毛钱。怎么办?
刘桂珍给大家算了笔账:就是8毛钱,四年生的大苗一亩4000株,也能收入3000多元,至于两年生的,一亩3万株,就是价格掉到一株1毛钱,也比种玉米强。何况,哪有只涨不跌的市场,也没有只跌不涨的道理。一通话下来,大家都听进心里。而且,育油松树苗,越育地越好。
刘眉龙乐呵呵地说:“从前年开始,行情开始好了。”今年他家两年生的油松苗一株卖到了5毛钱,四年生的油松苗一株卖到了2.5元。
拓路——守好大青山,做香生态饭
记者采访时,正是大中小学开学时。刘桂珍这个月,光手机话费就花了400元。
原来,段家湾村下面还有6个自然村,藏在大山中,每个村只有十几口人,现在都搬迁到了县城。刘桂珍在县城也有自己的搬迁房,但是一想还有搬不走的人,就留在了村里。城里的房,成了临时办公点。赶上开学,她就进城给这些搬迁户一个电话一个电话打,“来家盖章开证明哇”。
今年并村,段家湾村和相邻的王家会村合并在一起,刘桂珍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从自己还是闺女的时候当起赤脚医生,到今年59岁早已当上外婆,42年过去了,刘桂珍觉得在段家湾还有好多事想办。她告诉记者,其实她祖籍是河北。1937年日寇侵华,河北老家的房子被日本鬼子烧毁,她爷爷带着一家逃难到了代县,最后在段家湾落了脚,开荒种地安了家。她懂事之后,就常听爷爷讲这段历史,所以她对段家湾始终有种感恩之心。
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后,刘桂珍坚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信条,不负全村的期望。特别是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模范”荣誉后,她是“既激动又惶恐”,“担心给党脸上添不上彩”。但村里人说起刘桂珍,都说,“她可是我们代县的‘穆桂英’”。
总结了苗木市场波动的经验,刘桂珍在全村推广营养袋育大苗的技术,同时发展云杉、国槐、白皮松、樟子松、丁香等多种树苗,来适应市场需求。
段家湾周围大山里有串地龙、苍术、柴胡、枸杞等中草药。刘桂珍懂中草药,跑市场问行情,筹划利用村里坡上的林地套种猪苓。50亩林地,3年长成后每年可为村里增收40万元以上。
最让刘桂珍念着的,还是发展生态旅游。段家湾是北方少有的有山有水的地方。青山绿水,建筑独特,夏季来避暑纳凉,秋天赏满山红叶。这里可以漂流野营,是休闲度假的好地方。现在整村风貌整治和一期4.5公里的旅游公路已经完工。加上邻村王家会,发展空间更大。
刘眉龙说:“有刘桂珍书记带领,我们的日子就像院子里的步步高一样,一花比一花开得高。”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