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金平(右)在察看村里的核桃长势。 曹晓峰摄
“下午和你聊完,我还得为张台铁路专用线建设的事去一趟隰县。”电话里,石金平叮嘱记者准时去采访。
忙,是石金平的工作常态。
担任蒲县山中乡山中村党支部书记22年来,他为村民脱贫奔小康操劳奔走,带领干部群众发展农业产业,把一穷二白的山中村建成了“全国文明村”。
锲而不舍拔穷根
8月的山中村绿树成荫,连片成林的核桃树果压枝头。粉墙褐瓦的农家小院整齐划一,新建的生态文化馆正在装修,处处是整洁优美、欣欣向荣的景象。
20多年前,山中村是蒲县有名的落后村、贫困村。
1998年10月,石金平当选山中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之初,山中村基础设施非常差,党支部、村委没有办公场所,村里没学校,也没产业,村民吃的是旱井水,走的是黄土路……石金平下定决心要带领父老乡亲摆脱贫困,尽快致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石金平认为,要想工作推得开必须有个好的党支部。他提出“讲政治、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通过党建引领各项工作,并确立了“生态建村、产业富村、科技兴村、文化强村、依法治村”的工作思路。
2000年,经多方考察后,山中村提出了“发展核桃树、人均一百株”的产业发展目标。
一开始,有些村民认为核桃树生长周期长、见效慢,不愿种植。石金平一边上门入户“软磨硬泡”,给有抵触情绪的群众做思想工作,一边拿出家里的积蓄,带头平整土地、买苗、栽树,吃住在地里做规划、当指挥。为防止树苗被拔被毁,他每天早晚都到地里察看;因坚持按规定处罚刨掉核桃树的表弟,舅舅和他翻了脸……
石金平的言行感动了村民,大伙种植核桃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核桃产业帮山中村人逐渐拔掉了穷根。
山中村先后被评为全省核桃产业“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首批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2014年,全村核桃种植面积达到4000余亩,使村民年人均增收5000元。
扶弱济困立产业
林上有核桃,林下不能闲。为促进增收,石金平带着乡亲们又在核桃树下种植油牡丹、中药材和小杂粮。
在他的带领下,村里铺了柏油路、硬化了巷道,建起了党群服务中心、村小学、文化活动中心和移民新村等,整村绿化覆盖率达到72%,90%以上的农户新建了砖混结构住房……山中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全国绿色示范村庄”“全省文明和谐村”“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
石金平多次外出考察,积极争取资金,建起100千瓦光伏发电站,每月可为村集体增收1万元左右;开办针织手套和核桃木家具综合加工厂,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
山中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6户95人,贫困成因主要是因病致贫和没有收入来源。石金平主导在村里开发出保洁员、电站管理员等公益岗位,在综合加工厂安置就业,带动28户贫困户就业增收。经过“四议两公开”,30余名村民得到了大病救助。
“要不是当年石书记给我送来10只小尾寒羊,我根本翻不了身。”村民王喜明满怀感激地说。
2005年,王喜明家有5口人,老母亲年过七旬,妻子患病需长期吃药,全家仅王喜明一个劳动力,生活比较贫困。当年县里发扶贫羊,石金平给王喜明争取到10只小尾寒羊。3年下来,10只羊变成100只羊,王喜明一下翻了身。
封山禁牧以来,王喜明又承包耕地种植核桃、马铃薯、山楂等,每年可收入十几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儿子也娶了媳妇。去年,他家毛收入19万元左右,在县城买了98平方米的楼房。
2019年,山中村1098名村民全部脱贫,人均年收入超万元。村民们走上了水泥路,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卫生厕所和液化气,家家户户都有了私家车……
初心不改聚民心
扶贫先“扶志”。为破解个别村民思想上的“懒、散、等、靠”问题,2018年7月,在石金平的倡导下,山中村率先办起“道德银行”和“积分超市”,探索用“存美德、换积分、得实惠”方式,激发村民脱贫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有事情,找金平”是山中村老百姓常挂在嘴边的话。山中村人都知道,石金平始终把村里的事和村民的事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一身正气,从不优亲厚友。
“农村功勋党支部书记”“优秀党支部书记”“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最美村干部”“全省脱贫攻坚奋进奖”,石金平的辛劳付出得到了许多褒奖。
近两年,核桃产能过剩,山中村核桃产业收益下滑,有的村民思想出现动摇。石金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以人民代表身份向县里提交建议请求扶持,又与村干部研究分析,决定今年把村里品种退化的核桃树统一收回,进行高枝换优。
8月2日,山中村370亩核桃树已完成嫁接。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完胜收官之年,已经56岁的石金平又兼任了军地村党支部书记,一肩挑两村。
“您不辞辛苦地为村里和村民的事奔忙,图个啥?”
“只图能给群众谋利益、办实事,让一方老百姓生活富裕达小康。”石金平的脸上满是坚毅。
说完话,他又开始忙碌了。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