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吕梁握指成拳,力发一处,吹响向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坚持创新生态治理,抓到了点子上、谋到了关键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持久战,他们牢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吕梁实际,高点谋划、强力推进,保持定力、持续加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谋发展。时代是出卷人,吕梁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吕梁广大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奉献,勇于奋发有为,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检验使命担当,他们坚信,只要久久为功、锲而不舍,就一定能让当地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经济社会发展添能蓄势,乘势而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吕梁有两个闪耀全国的名片。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吕梁“养兵十万、牺牲一万”,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
如今,吕梁人凭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吕梁人民牢记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断续写新的篇章,为“吕梁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和活力,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吕梁精神”。2017年6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吕梁兴县晋绥边区首府,肯定了“吕梁精神”。
站在新的起点,吕梁市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创新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利益联结机制,在一个战场打响“两场战役”,探索出购买式造林、合作社造林、贫困群众管护等一系列生态扶贫新模式,走出一条增绿与增收的双赢之路,为推动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全国乃至全球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生动、鲜活的学习借鉴样本。
现在的吕梁,已是绿色发展的先行者,生态扶贫已经成为吕梁又一张闪耀全国的名片。
吕梁在奋进中书写了精彩答卷。
穷山恶水变成了美丽的绿水青山
吕梁山是英雄的山,吕梁儿女是英雄的儿女,新时代,他们是追梦人也是奋斗者。
吕梁既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也是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典型代表,深度贫困与生态脆弱相互交织、互为因果。
吕梁全市13个县市区中有6个国定贫困县、4个省定贫困县,其中临县、兴县、石楼县为深度贫困县;有贫困村1439个,占行政村总数46%;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万户、61.3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21.6%;贫困发生率19.2%,是山西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吕梁梁峁林立、沟壑纵横、土壤贫瘠,25度以上陡坡耕地23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森林分布不均,既有森林覆盖率在全省前五位的交城县、中阳县(54%以上),又有全省最低的兴县、岚县(兴县19.1%、岚县仅17.8%);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1.47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70%以上。恶劣的生态环境曾经被联合国专家认为“不适宜人类居住”。
吕梁面临着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的双重压力,也是吕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破解的重大现实课题。
为此,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吕梁脱贫攻坚工作,提出实施太行吕梁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打造黄河旅游板块,组织深度贫困攻坚,实现黄河流域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和“绿化、彩化、财化”三赢目标。
吕梁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了在一个战场同时打响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个攻坚战”。
2016年以来,吕梁突出实施了“三个全部”,即:330万亩宜林荒山荒坡全部绿起来;230万亩25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深度贫困自然村全部从山庄窝铺搬出来,同步实施生态修复,实现人退绿进、村出林入。
在生态扶贫具体实施落实中,他们重点实施了“三个一百万亩”工程(退耕还林及营造林100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及森林质量精准提升100万亩,发展以中药材为主的林下经济100万亩)和“五个一批”项目(退耕奖补、造林务工、森林管护、经济林提质增效、特色林产业)。
截至目前,吕梁累计完成营造林427.07万亩,森林覆盖率每年新增1个百分点,每年平均降水量增加81.8毫米,流入黄河泥沙量减少700万吨,《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显示“山西省生态质量改善全国最快”,《山西省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分析报告》显示“吕梁市生态质量改善全省最好”,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如今的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变成了群众的致富靠山
加强生态保护建设,实现山清水秀环境美,是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
近年来,吕梁围绕在一个战场上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攻坚战总目标,以国家和省级林业重点工程为抓手,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快国土绿化,整体推进生态扶贫,老百姓大幅度增收、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善。
经过艰辛的探索,人们欣喜地看到,吕梁市经过奋力拼搏已经成功实施逆境突围,实现了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的华丽转身。
他们依托国家、省、市、县林业项目,累计完成造林绿化投资65亿元,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5.7亿元、第二产业9.9亿元、第三产业4.4亿元。第一产业占比达到80%,第一产业中,以红枣、核桃、沙棘为主的经济林产值26.5亿元,达到第一产业产值的近一半,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目前,该市完成退耕还林209.13万亩,涉及108个乡镇、1141个村委、263103农户、787303人,其中贫困户89341户、260078人,贫困人口人均年可增收1000余元。累计有2219个次合作社通过议标参与造林绿化,共承担造林任务247.66万亩,参与造林的务工人数56067人次,其中贫困群众40363人次,人均可增收6000元以上。
坚持选聘建档立卡贫困护林员,目前吕梁森林管护员总数达到8071人,其中贫困管护员6619人,占管护员总数的82%,人均年工资6000—10000元。完成红枣、核桃、沙棘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244.48万亩,涉及117个乡镇、1332个村、111947万户、279867人,其中贫困户63176户、157940人。
他们大力发展以油用牡丹、连翘、沙棘、花椒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每年以10多万亩的速度推进,目前已达到80万亩,成为继红枣、核桃、沙棘“三大经济林”之后的又一大贫困农民主要增收产业。发展以中药材为主的林下经济260万亩。育苗留床面积始终稳定在10万亩以上,苗木产量5.97亿株,涉及4831户,户均收入3000余元。
截至目前,当地已有50余万人依靠生态扶贫工程受益,有11.5万人通过参与生态造林和森林管护脱贫,绿水青山已经变成了贫困群众的致富靠山。
坚持机制创新,专业合作社引领,增强带动和服务“三农”
合作社造林是吕梁市生态建设扶贫工作中的一项创新性举措,曾经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肯定,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生态扶贫进行到底,就一定能创造吕梁奇迹。吕梁市在脱贫攻坚中,跳出传统扶贫思路,不断探索新模式,围绕购买式造林、合作式造林、合作社造林等方式,实现了产业扶贫全覆盖。
在吕梁市委、市政府的谋划、部署、推动下,合作造林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购买式造林。由县级政府组织编制三年绿化总体规划,根据政府购买服务有关规定落实承接主体。利用小额贷款,扶持林权权利人自主开展小片造林。支持资金实力雄厚的专业化造林企业承接规模造林。造林3-5年林木成活保存稳定后,经林业部门验收,一次性购买支付造林费用。
——合作式造林。充分发挥省直三大国有林管理局的资金和技术优势,积极推进公益林托管和合作式造林。坚持就近合作、全面参与、互利双赢的原则,三个省直林局与10个贫困县全部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就下一步合作事宜进行深入调研。目前已落实公益林托管4.64万亩。
——合作社造林。2016年,岚县率先推行合作社造林改革,由造林大户或能人牵头组建,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加入,变以往的专业队造林为合作社造林,变招标为议标,既简化了程序又提高了效率,既调整了生产关系,又解放了生产力,使造林工程每一个环节都与贫困户相连,变以往的过程管理为结果管理,变“要我造林”为“我要造林”。在总结岚县合作社造林的基础上,2017年,吕梁在全市迅速推广,大面积大范围成立了合作社1391个,基本达到重点区域村村都建有合作社,通过议标就近承揽造林任务,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
——升级版合作社造林。2018年,吕梁在石楼试点推广“党建+合作社”模式,由村党支部领办,规范了原有57家造林合作社,又重新组建了75个造林专业合作社,在党支部的核心引领下,激发了贫困户参与造林的积极性,确保了贫困户的收益,而且村集体经济实现了“破零”,造林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为此,吕梁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规范管理的意见》,在全市推广“党建+合作社”模式,进一步拓展合作社业务,拓宽增收渠道,着力破解了合作社发展后劲不足的难题。
——合作总社。2016年,兴县开始试点,建立了合作总社。合作总社是以村为单位组建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在镇、村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享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接受各级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的指导、监督。经过几年的试点,逐步形成了“政府+合作社+社员”、“公司+合作社+社员”的基本模式。政府通过议标形式,把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及100万元以下的道路、水利、美丽乡村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承揽给合作社,合作社组织社员实施,获取经济收益,在剔除运营成本及相关人员工资的前提下,25%归村集体,10%分配给贫困户,10%作为管理人员绩效,10%作为公积金,5%作为公益金,剩余40%由所有社员按股分配,实现了村集体、合作社、全体社员三方共赢目标。
——合作社规范提升。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肯定吕梁市组建造林专业合作社、推进生态扶贫的做法。3月13日,吕梁市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提升造林专业合作社,持续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的意见》,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出台了《吕梁市造林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工作方案》,对全市造林合作社从运行模式、机构、制度、财务、服务能力等5个方面进行全面规范提升,健全了带贫益贫机制,增强了带贫益贫能力。特别是股比结构调整上,要求劳务费用占到其承揽工程总投资的45%以上,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不低于15%,群众股份不少于65%,领办人股份不得高于20%,优先保障了社员的劳务收入。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个都不能少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争取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已成为当地共识。
植苗和飞播造林。吕梁市采用人工直播加飞播的造林模式,在境内沿黄旅游路、西纵、太佳高速沿线两侧播种文冠果、五角枫、丁香、刺槐、花卉类、草籽等种子,通过增加阔叶树、彩叶树、花草等树(草)种达到“增阔添彩”提升交通沿线的森林景观。飞播区试点选在临县境内右芮高速、太佳高速和沿黄公路两侧范围内实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成立专班做好指导工作,确保今年初见成效,探索一条全新的营造林路径。2020年计划完成飞播造林10万亩,市财政投资1000万元。
碳汇造林。为全面提升五年来近600万亩营造林的质量和效益,吕梁市利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和蚂蚁森林的合作项目和资金,全市已申报碳汇造林面积45349亩,其中临县42679亩、汾阳2670亩,预算亩投资2000元。与山西清泽阳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对近5年来的营造林进行碳汇交易,预计净收益可达到3300万元,用于森林质量的再提升。
省林业和草原局在全省试点碳汇造林,临县作为试点县,计划将2013年以来的新造林55万亩进行开发,到2021年6月开发工作结束,开始进入交易阶段。项目按60年开发周期,预计平均年储量将达到27.5万吨。临县造林碳汇项目的运作机制是由政府、部门、企业和林权主体合作开发,政府主要发挥牵头和引导作用,林业部门负责项目开发的组织工作,项目企业承担碳汇计量、核签、上市等工作,林权主体是收益的一方。
开发式造林。通过政府的引导、规范和间接管理,让市场主体(包括林区职工、林农、自然人、法人、政府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实施造林,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使市场主体从造林中获得“利润”,以市场主体的获利机制来推动造林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式造林把单一的政府购买造林“过程”,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购买造林“结果”,把造林成果的好坏与造林者的切身利益直接挂起钩来,极大地调动造林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社会化造林。为解决造林资金短缺的问题,吕梁市大力推行社会化造林,对荒山荒地、撂荒地、退耕还林地,由企业、专业合作社、个户等社会资本投资通过出租、转让、入股、转包、互换、买断、联营等方式流转后再造林绿化。在社会化造林的推进中,政府制定一企一矿绿化一山一沟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林业建设,切实解决了有钱无力、有力无钱的问题,把投资金和投劳力很好地统一起来。
林业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服务,对造林承包者从种苗供应、规划设计、树种配置、造林施工、幼林抚育等各项环节进行技术指导,有效地保证了种苗成活率、林木生长量等各项指标达标。注重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新的营林模式,走专业合作造林的道路,以“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实行统一经营,走低成本、高效益的社会化营林的新路子。近年来,林业生态建设总投资达到65亿元,其中社会投资达13亿元,占总投资的20%,造林6万多亩。
吕梁牢牢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富民优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生态扶贫,等不起,慢不得,一方面,击鼓催征稳驭舟,寻求突破的路上步履铿锵;另一方面,纷繁世事多元应,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征途漫漫,奋斗不止。近年来,吕梁市坚持“大项目实施、规模化推进”,依托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化林分修复、吕梁山生态脆弱区及黄土高原治理、精品造林与灌木林改造等国家和省级大工程,全面推进吕梁国土绿化。
前行路上,“堵点”“难点”一个接一个,但他们始终坚守理想信念、葆有奋斗精神,直面“痛点”、攻坚“焦点”,坚持要素支撑,着力解决发展难题,攻坚克难、闯关夺隘,不断走好生态建设的新时代长征路。
科学规划为先,解决“林怎么造”的问题。按照省委、省政府“绿化、彩化、财化”的总体要求,吕梁市根据林分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的实际情况,实行分类规划,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生态林要通过增加阔叶树、彩叶树、花草等树(草)种营造混交林,达到“绿化、彩化”要求,经济林要按照群众意愿栽植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经济林树种,实现“财化”,培育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的扶贫产业。在总体绿化工程规划当中,重点要以三山(龙、虎、凤三山)四线(高速、铁路、国省道、旅游景区道沿线)一环(各县区环城森林公园)及美丽乡村、园林化企业单位绿化为主,切实规划好身边增绿。依规划重实施,使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序发展,着重解决“林怎么造”的问题。
人才科技为重,解决“苗怎么活”的问题。多年来,吕梁市一直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市、县、乡、村四级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技术培训,累计培训育苗、造林、管护等技术人才10多万。一是与省农科院、林科院、山西农大、吕梁农校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合作,建立了10个专家团队进行基地建设和技术示范,攻克栽培管理、加工利用难题;二是建立科技推广激励机制,加快先进适用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和推广应用;三是聘请技术专家,到田间地头培训,为当地培训实操技术人才;四是挖掘和利用本地多年来从事林业生态建设、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的“土专家”,开展实地培训、技术指导。通过多形式不间断的培训,使我市林业科技人才有了充足的储备,从根本上解决了“苗怎么活”的问题。
金融保险为要,解决“钱哪里来”的问题。对林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列入金融扶贫“吕梁模式”之中,吕梁市积极鼓励贫困户利用小额贷款搞好经济林提质增效和发展林下产业。鼓励组建产业联盟,建立产业基金,积极推广“一保通”及探索“综合产值保”创新保险机制,解决好“钱哪里来”的问题。
造管并举为上,解决“重造轻管”的问题。吕梁市积极推进“全流域治理,全林分经营”“精细化管理,资产性管护”的机制。以引进企业进行沟域综合治理和推动管护员造林、管护、利用为一体,推进责任区综合治理。同时要加强监管,营造高质量林分,解决“重造轻管”的问题。
综合施策为本,解决“林怎么用”的问题。生态林要增阔加灌补草、乔灌草结合,使森林质量有较大提升,发挥最大生态效益,建立森林康养基地,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经济林要实行综合开发,加大提质增效力度,从加强综合管理、林下资源开发、适时错季采摘、探索储藏技术、创新加工产品、扩大网络销售、推进园区化管理和逐步嫁接改造等八个方面下足功夫,实现经济林产业振兴;利用林上林下空间,培育以林菌、林蜂、林药、林牧等为主的林下产业,增加林农的收入,解决“林怎么用”的问题。
“吕梁精神”是吕梁战天斗地的力量源泉,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多年来,吕梁林业生态建设一直在进行改革创新,一是探索建立林地和林木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运行机制,鼓励绿化企业和造林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流转经营林地和退耕还林地,开展造林绿化和退耕还林,建立特色经济林基地,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农民经营性和资产性收益,促进集体经济发展。二是推进国有森林资产有偿使用制度,通过租赁、特许经营等方式积极推进有偿使用。三是积极推进林业资产性收益试点工作,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扶贫优先、重点扶持、市场运作、自主经营的原则,鼓励引导退耕农户自愿将林地经营权和造林种苗补助资金入股,年终按股份分红。改革创新不仅增加了贫困户收入,而且将收益与农户资产挂钩,调动了贫困户的造林积极性,真正实现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共建共赢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把推进改革创新作为强大动力,才能实现“绿化、彩化、财化”三赢目标,才能使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吕梁精神”孕育于革命战争年代,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浇灌而成的,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吕梁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吕梁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吕梁面临的任务更艰巨、考验更严峻,特别是山西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吕梁广大干部职工将以“吕梁精神”为指引,当好山西转型发展排头兵,续写新华章,再创新辉煌!
当日历翻开新的一页,崭新的时代开始了。
吕梁生态扶贫成就
◆全国林业生态扶贫现场观摩会在吕梁召开。
◆第八届国际沙棘大会在吕梁召开。吕梁生态建设的做法被编入“全球减贫案例”。
◆吕梁市林业局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国家发展改革委、林业和草原局等三部门联合行文,全国推广合作社造林模式。
◆吕梁获2019全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吕梁生态扶贫10大新变化
●“五增加、一减少”的可喜变化。
一是绿化面积大幅增加。累计完成荒山绿化330万亩、退耕还林230多万亩。
二是森林覆盖率大幅增加。全市森林覆盖率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去年达到33.2%,森林覆盖率上升到全省第二。
三是贫困人口收入大幅增加。全市有65万人通过生态建设增收,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其中11.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四是平均降水量明显增加。从2016年开始,全市平均降水量为618毫米,均值高出多年平均值32.5%。
五是生态产品和生态旅游产值大幅增加。林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其中红枣、核桃、沙棘等经济林总收入超过26.5亿元。
六是泥沙量大幅减少。近三年平均泥沙量较多年平均值减少近4000万吨,减少量达70%。
七是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36.7万亩。
八是大力实施经济林提质增效。累计完成红枣、核桃、沙棘标准化综合管理示范基地建设278.58万亩。
九是创新造林绿化机制。建立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1391个,吸纳社员34579人,其中贫困社员27135人,占社员总数的73.2%。
十是森林管护就业。全市森林管护员现有8071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管护员6619人,占管护员总数的82%。
吕梁生态建设10大新蓝图
●一个目标
到2025年,吕梁生态资源“家底”更加厚实,森林质量得到精准提升,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7%以上,林木蓄积量达到3671万立方米;林业生态经济规模大幅提升,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宽,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六大机遇
1、国家营林造林和封山育林政策。
对未绿化地块开展逐块绿化,对已造林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营造安全高效的高质量林分。
2、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在25度以上未享受过国家政策的红枣林地块实施,通过加阔补灌增密措施,培育为生态型经济林。
3、国家储备林建设政策。
项目实施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龄林抚育、林下经济、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森林康养、种苗基地建设等7项工程,全部由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揽实施。
4、退化林分修复及森林抚育政策。
对现有退化林分和中幼林,采取割灌、间伐等人工修复干预措施,改善林分结构和生境,提高林分质量
5、国有林场托管集体公益林政策。
将集体公益林就近委托给国有林场进行经营管理,落实宜林地限期造林责任,对现有森林开展质量精准提升和发展林下经济等工作。
6、森林碳汇政策。
通过碳汇交易增收,用于营造林和森林质量提升,实现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增”工程
1、实施增绿工程,实现“五个绿起来”。330万亩宜林荒山全部绿起来,272万亩25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绿起来,境内汾河、黄河河道两侧50米内或第一山脊线内全部绿起来,1800个美丽宜居乡村全部绿起来,793个“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深度贫困自然村实施生态修复、全部绿起来。
2、实施增彩工程,实现“两个靓起来”。高速公路、国省道、旅游路两侧加阔补灌、增花增彩,彩化率达到80%,“三道”沿线全部靓起来;城区周边可视山体人工林丰富树种、增加色彩、提质增效,13个县(市、区)城区周边全部靓起来。
3、实施增财工程,实现“群众富起来”。大力发展生态产品,完成红枣、核桃经济林提质增效150万亩,发展沙棘、油用牡丹等特色经济林100万亩,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50万亩;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建成1个省级以上、5个市级森林康养基地和50个县级森林康养精品村,打造13个旅游扶贫示范村、30个乡村旅游景区、50家乡村旅游客栈;推动更多农民参与造林、管护全过程,带动群众富起来。
来源:山西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