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供图
小小直播间,能量却惊人,时下最火的经济行为非“直播带货”莫属,从抖音、快手等平台到个人微信,从名人明星到平民草根,“直播带货”火得一塌糊涂。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线下消费,同时也客观上带火了“线上消费”。然而,商品质量良莠不齐、虚假广告宣传、售后难以保证等诸多问题仍然让人头疼。新消费业态下,消费者如何不当“冤大头”?市消协相关专家表示,“直播带货”并非法外之地,消费者要学会向侵权行为说“不”。
交了“学费”
“光听人家说得天花乱坠的,一冲动就买了,可实际商品与介绍的相差太多了。”提起自己通过某平台一个直播间买衣服的经历,市民石女士感到挺无奈。她告诉记者,原本对“线上购物”不太感兴趣,但疫情改变了消费观念,近一两个月来她已入列“剁手党”。
前些天,她偶然看到一家直播间里在卖防晒服,画面中一位美女主播卖力地吆喝着一款“质优价廉”的商品。抱着尝鲜的心态,她下了单,还以为自己淘到了宝贝,可收货后她失望了。“29.9元的‘牛奶丝防晒服’,除了价格不算贵以外,其他的都与说的不太相符。”石女士说,发货速度慢不说,“牛奶丝”的透气性根本没有介绍的好,穿在身上感觉像是尼龙材质的,又热又闷,充其量也就是一件“皮肤衣”。当她感觉被忽悠了提出退货要求时,却被那位主播“视而不见”。“虽说是一分价钱一分货,但直播里也吹得太离谱了,算了算了,好在钱不多,就当交了‘学费’,谁让咱是‘网购小白’呢!”
遇坑“别怂”
记者发现,像石女士这样在“直播带货”中遭遇“翻车”的事件屡见不鲜,消费者为劣质商品买单的问题也频频出现。据统计,2019年我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已达4338亿元,市场可谓相当庞大,尤其是今年,“直播带货”的推销方式更为疫情之下打破消费困局按下了“启动键”。但现实问题不可回避,带货主播素质良莠不齐,直播带货乱象丛生,这也为侵权行为埋下隐患。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消费遇‘坑’也别自认倒霉,可以依法依据合理维权。”消协相关负责人表示,眼下各类直播渠道主播带货的声音不绝于耳,在特定环境下消费者更容易冲动消费,被忽悠也成为常见的问题。“根据《消法》的有关规定,经营者有欺诈行为的,消费者可要求三倍赔偿,即便是网上销售也不能有法不依。”消费者可通过保存直播视频、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作为维权证据,遇到问题及时联系商家和平台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向当地消协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也可以申请仲裁或到法院提起诉讼。
来源:太原晚报